业务范围
- 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8:53 点击次数:141
53、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(xuen)之,若灌之,其热被却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(su)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身热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若水已潠之洗之,益令热被却不得出,当汗而不汗则烦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,如上法。(《伤寒论》.第141条)。
作者:蒋远东
病在阳,应以汗解的只有太阳病,在太阳病中能水潠的也只有太阳中风初起的时候。潠是把水含在嘴里往患者身上或脸上喷,这里可以延伸为淋浴、被雨淋等等。潠的目的是为了止汗,但太阳中风的自汗出是桂枝汤主之,而不是用冷水潠。
从其热被却可见,若灌之是大量饮水,饮的这个水是冷水。须知太阳中风的肌肉本来就紧张,所以要用桂枝汤解肌。以冷水灌之,胃持续受凉,阳明之肌更加紧张,毛细血孔更打不开,体内的热越发散不出去,即为其热被却,弥更益烦。却是太阳外证未解,肌肤紧张;冷饮后,阳明之肌更加紧张,
肉上粟起是皮肤起疹子或风团,这是正邪交争的结果;意欲饮水是太阳中风自汗出时的胃热、渴欲饮水。不渴是脾寒、属太阴;反不渴是脾寒。即是原来的太阳中风被水潠、水灌后,变成阳明胃热,太阴脾寒了,是脾不给胃行气了,所以其人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。
先服文蛤散,文蛤散就一味药,【按】中是五倍子。
文蛤散方:文蛤五两。上一味,为散,沸汤和一钱匕服,汤用五合。
胡希恕老先生在讲本条文的时候说他用过,效果不理想,换成牡蛎,效果也不理想。据本条的:“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,如上法”,在文蛤散中加桂枝汤中,双解其表,不知又当如何?因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,只能猜想。
故知文蛤有两种,一是【按】中讲的五倍子,二是生在近海处的牡蛎,南方人叫生蚝,又叫文蛤,能补阴助阳。脾土为阴,肉上粟起是阳气内敛,《内经》讲:非有情之品不得速补。
《医案摘奇》讲,一妇人,产前产后,其阴奇肿,神传:用五倍子和姜汤。服后大泻,其肿消至十有七八,后奇腥无比,改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桂枝、附子、车前子,调治半月而愈。又一人,酒积至小便不通,与五倍子后即通。
五倍子叫文蛤是从《本草纲目》中来的,《本草纲目》中讲:文蛤是特殊的虫寄生在特殊的树叶上面的虫卵;瘿是它的卵巢。盐肤木上面的虫瘿其形象海蚌,故名文蛤。《要略》中的文蛤也是五倍子。五倍子是盐肤木树上的蚜虫的刺激物,叫虫瘿,又叫百虫仓。用的时候,要膛灰里面炮过,把蚜虫杀死后才能用,或沸水中烫后晒干用,或炒黑晒干用。五倍子酸涩,有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等功效。
差通瘥(chai);不瘥是服药后有一定的疗效,但这个药仍不能根治这个病,即为不差。本条文讲: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,即是服文蛤散后,烦躁或皮疹如果没有完全消失,改用五苓散。第74条讲: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;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五苓散是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枝的组合。由此可见,五苓散有治中风发热不解而烦的作用。
如果在太阳中风发热的时候就已经用冷水潠过或洗过,人为的寒邪束表从而导致体热不得外越,毛细血孔不得开合,即是荣卫不和而烦也。仍然是太阳中风表不解,病人不但没有发汗解表反而用冷水潠之洗之,人工降温,适得其反,这个就是本条讲的:当汗而不汗则烦。这个时候服文蛤散不差者,宜桂枝汤。
肉上粟起与皮粟不解是两个不同概念,肉上粟起是脾胃不和,脾受寒邪,热郁阳明,服文蛤散不差者,宜五苓散行水化气。皮粟不解,是热在皮肤,寒在体内,是太阳病表里不解,服文蛤散不差者,当与桂枝汤。本条的粟起也可以说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荨麻疹,也可以如法炮制的先与文蛤散,不差在与桂枝汤或五苓散。
服五苓散或服桂枝汤后,汗出已,这个时候肚子疼,就要像上面讲的服用文蛤散一样,取芍药三两研成粉,用温开水水送服。 如上法就是象本条讲的服文蛤散一样服用。古汉语把开水叫汤,这里用的是温开水。
这是一个郁木克土引起的腹痛,《药性赋》讲:白芍药能其损肝而缓其中,大除腹痛。本条文讲了太阳中风被冷水潠之、灌之后的不同治法,同时也讲了荨麻疹的不同治法:表不解,先服文蛤散,在服桂枝汤;如果是表不解,脾胃又不和,先服文蛤散,在服五苓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